
石家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划定工作剖析
**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划定,是石家庄水土保持工作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对从源头上遏制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系统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需重点预防保护的区域,能够最大程度减少人为活动对水土资源的破坏,保障生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
划定依据与标准
政策法规依据:石家庄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相关要求,该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依据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划定并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对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较大的区域,需划定为重点预防区。同时,水利部《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空间管控的意见》等上级文件,也为划定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要求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考虑水土流失状况和防治成效等因素进行划定。例如,依据《石家庄市水土保持条例》,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水源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风景区等区域被优先纳入重点预防保护区考量范围。
技术标准与指标:在实际划定过程中,石家庄参照《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范围划定技术指南》,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开展工作。划定指标主要聚焦林草覆盖率和坡度≥15 度土地面积比例。较高的林草覆盖率意味着地表植被对土壤具有良好的固持作用,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风险;而坡度≥15 度的土地,因重力作用,在降水及水流冲刷下,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较大。通过对这些指标的量化分析,能够精准识别出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较大的区域,为划定重点预防区提供科学依据。
划定区域范围
自然生态敏感区域:石家庄西部的太行山区,因其地势起伏大、岩石风化强烈,且部分区域植被相对稀疏,是水土流失的潜在高风险区,被划定为重点预防区。尤其是泥石流易发区和崩塌滑坡危险区,如井陉县、赞皇县等地的部分山区,一旦遭受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极易引发水土流失灾害,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此外,市内众多水源地保护区,如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周边区域,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维护水源地生态平衡,也被纳入重点预防区。这些区域的水土保持状况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对全市的生产生活用水至关重要。
农业与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区域,为确保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石家庄将其列入重点预防区范围。通过对基本农田区域的水土保持预防,能够有效防止土壤肥力流失,维持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自然风景区如嶂石岩、驼梁等,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还承担着旅游休闲等社会功能。为保护景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提升旅游品质,这些区域也被划定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以减少因游客活动及其他人为因素导致的水土流失。
预防保护举措
强化监管与执法:为切实保护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石家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了监管力度。一方面,建立了日常巡查制度,定期对重点预防区内的生产建设活动进行检查,严厉打击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破坏植被等可能引发水土流失的违法行为。例如,对在重点预防区内违规采矿、挖砂等行为,依法责令停止,并进行相应处罚。另一方面,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协同执法,形成监管合力,共同维护重点预防区的生态环境。
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在重点预防区内,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封山育林、植树种草等措施,提高区域内的植被覆盖率。例如,在太行山区实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种植适宜本地生长的侧柏、刺槐等树种,增强植被对土壤的固持能力。同时,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科学修复,如对退化的草地进行改良,恢复其生态功能。此外,加强对重点预防区内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完善排水系统、护坡工程等,进一步提升区域的水土保持能力。
通过科学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并实施一系列严格有效的预防保护举措,石家庄正逐步构建起坚实的水土保持防线,为城市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相关工作的持续推进,重点预防区的生态效益将不断显现,助力石家庄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